学生发展与师生合作的三种可行模式
时代发展很快,作为老师,不知不觉已经和学生差距10岁以上(本人今年35岁)。
工作中,我发现因年龄差异,带来的思维和认知差异也是存在的。
这也引发了我对师生关系的思考。
为此,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,我总结出三种可行的师生相处模式。
1.工作模式
俗话说,君子之交淡如水。因此,工作模式这适用于大多数师生关系。
主要是老师本身是一个职业。工作的职责大部分是和教学相关。无论是导师、课程教师、班导师、辅导员,这都是“老师”这一工作身份,其大部分职责是明确的。
然而,现在通讯发达,似乎无限提高了沟通效率和便捷性,会让人与人的边界感和工作沟通出现矛盾。
我认为,能在规定范围和工作时间内处理好工作所需,那此外的时间和内容也无需有过多交集,即保持了师生之间充分的边界感,也明确了职责关系。
这样的工作关系既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观念,锻炼成长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也能让老师在正常的时间和框架内处理好工作,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相处方式。
2. 合作模式
这更多适用于进阶性内容,包括科研、或有竞争性质的工作。
由于当前竞争激烈,AI技术发展比较快。如果只停留在课堂的知识,就会有点局限。
要想在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有核心竞争力,就需要更好的能力以体现价值。
2.1 合作的路径
合作的本质是共赢。
当前,有效的能力提升路径如下:
- 参加各类比赛
- 深入一门技术
- 参加科研项目
以上途径最好的方式是找到相关项目的老师、学长或同学合作
这种情况一般是有共同的目标,比如
- 比赛获奖
- 具体项目
- 包括社会企业的需求项目(横向)
- 科学研究性项目(纵向)
通常老师、学长等长辈都会愿意培养和辅导学生一段时间,以帮助新手成长并具备做事的能力,
这个时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,也是合作磨合期,如果学生能有效的学习成长,就能实现共同的目标。
此阶段,合作模式是比较好的相处模式,在大家都能达到预期收益的情况下,合作是一种良性和可持续的。
学生能学到东西的同时,也有望获得一些成果署名和报酬,
老师有效指导也能得到回报,就是完成项目或助理技术科研成果的产出。
2.2 合作的偶然性
合作有一个更重要的必要条件,是大家有同意的兴趣和目标,也是一种选择。
这些都是很主观的东西,就好比你认可的价值,喜欢某种技术。
这种选择的结果,或者技术投入所产出的价值,都有偶然性和运气的成分。
因此,合作阶段也是顺其自然,不可强求的东西。
换句话说,合作本身并不是关键,而自己的兴趣、努力和兴趣所带来的成长经历,才是关键。
3. 亦师亦友
这是合作模式的一些额外情况。
对于能长期合作的伙伴,可能存在共同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,会多一些信任和沟通的意义,因此:
- 教师作为长辈,也可以适当给学生分享一些经验和建议,也许能帮到学生,少走弯路,揭开困惑。
- 学生也可分享一些想法和经历,这对老师而言,未知事物的分享,也是一种有价值反馈。
总的来说,“友”这个意义是平淡和非必要的,师生合作的质量和意义,还是体现在教学和科研部分。